成功大學中文系舉辦「空性與現代性」佛法座談會圓滿落幕

成功大學中文系舉辦「空性與現代性」佛法座談會圓滿落幕

💜[欣悦媒體/綜合報導/臺南報導]~

9月21日,由成功大學中文系主辦的跨宗派佛法座談會圓滿落幕。本次座談訂名「空性與現代性:從南傳、漢傳、藏傳三大系統,暢談古老佛法智慧傳承對於現代社會的啟發與反思」,由於講題充滿思辨魅力,與談嘉賓又都具備深厚佛學素養與實修經驗,因而吸引大量聽眾報名。老中青三代齊聚一堂,含括學生、學者、社會各領域人士,在開示與問答之中,共同創造出精彩的對話。

本次座談會由成大中文系嚴瑋泓教授主持,嚴教授專長佛教思想、佛教倫理學,對於中觀思想並有深入研究。與談嘉賓天崧法師為印度臘克腦大學博士,本身精通馬來文、印度文、英文、中文、泰文,目前擔任高雄慈恩法脈金山寺監院、馬來西亞慈修精舍住持,同時也是印度慈恩學校創始人暨主席。

另一位與談人澤仁扎西堪布,24歲即獲三藏教授師佛學博士堪布學位,後受達賴喇嘛指示至台灣學習中文,囑咐將藏傳佛法廣弘於華人世界。澤仁扎西堪布現任澳大利亞慧輪佛學會指導上師、榮松佛教頻道創辦人,除長年於全球各地弘法,也將《六祖壇經》、《道德經》《達摩破相論》、《血脈論》、《悟性論》、《四行觀》、永嘉大師《證道歌》等中文著作翻譯成藏文。

座談會開始,主持人首先簡述兩位與談人背景,並致歡迎與感謝之意。緊接著澤仁堪布首先發言,談到本次座談會主題的意義與重要性,「空性」雖然是佛法古老深邃的概念,但絕對不是只有適用於佛教徒或佛教學者,而是與我們的生命生活息息相關。「暢談」更是現代佛教交流的重要基礎,不再是單向的說明,而是以一種輕鬆、開放式的樣貌,讓南傳、漢傳、藏傳更加深入交流,共同運用佛法回應現代心靈的焦慮與不安。

天崧法師發言前,先請與會大眾沉澱心靈、閉上雙眼,法師首先用其渾厚悠揚的嗓音誦讀一段巴利文經典,內容為三次「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」的誦念。全場聽眾莫不感受到古老的巴利文音調帶來的寧靜與莊嚴,一切煩惱彷彿都被遮擋於會場之外。天崧法師隨後談起自己學佛的心路歷程,現代人痛苦的來源,以及佛法如何看待苦與超越苦的方式,讓與會者理解佛法不是遙不可及的事物,而我們在學佛之路上,開始的不解與跌跌撞撞也都是正常的情形。

最後問答階段,與會者踴躍提出各種問題,主持人與與談人也都以深入淺出的解說,具體回應佛法觀點與實踐次第。

有聽眾首先舉手,表示今天這場座談帶來的震撼與感動,除了法師、堪布的重要開示,她也看到會場竟有這麼多年輕學生,且每個人都全程專注聆聽,可見同學們對於自己生命議題的關注,也看到了佛教的未來。

此外,有聽眾提問時主張「我們不應該介入別人的因果」。堪布當場否定這樣的論點,指出這是民間信仰的思維,佛教沒有不能介入別人因果的說法。

堪布運用藏傳佛教善於思辨的特質反問道:「妳能不能舉一個具體的例子,說明『不介入別人因果』的定義」。聽眾答:「例如餵養流浪貓狗。」堪布回答,如何具足慈悲智慧,找到兼顧環境衛生與餵養流浪貓狗,不至造成自己與社會的問題,這是完全沒問題的。但是如果餵養流浪貓狗叫做「介入別人的因果」,堪布再次反問:「那妳有小孩嗎?」聽眾:「有。」堪布:「如果他有困難妳會幫助他嗎?」答:「會。」堪布道:「可是你的小孩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,這樣妳不也是介入了他的因果。」通過精彩的引導,讓提問者自己找到問題的解答。

現場也有學生提問道,要如何讓自己常常保持在慈悲、善良、有智慧的狀態?天崧法師回答道,首先要修習自己的福報,沒有福報的人,因為物質的短缺,要保持慈悲善良真的會很不容易。這要從五戒開始做起,例如我們要學會多布施,無論金錢或義工,只要我們多奉獻自己、利益他人,福報自然增長。在這樣的狀態下,我們更容易保持自己的慈悲心。

天崧法師看似簡單的回答,對於現代人卻是一個具體又務實的建議。處在人際關係緊密互動,卻又時常緊張對立的現代社會,保持慈悲與善良最好的潤滑劑就是福報。只要我們身邊多是慈悲善良的人,我們的生活也保持在一定品質,自己就能更有信心,相互提攜提醒,彼此扶持地走下去,不會因為環境的誘惑或壓迫,最後放棄自己純真的本性。

諸如此類問答,精彩紛呈,導致即使座談會延長至12:10才結束,許多聽眾仍意猶未盡,紛紛上前與與談人合影留念並續請教問題,法師與堪布因此多留了半小時才離場。

一同用完餐後,仍有許多信眾與學生留了下來,在會議室繼續請益,直到當天下午三點才結束。

法師及堪布對於成大學生的素質讚賞不已,也嘉勉同學持續保持生命各種開放性,藉此展現自性本有的慈悲與智慧,這就是空性。

空性與現代性:

從南傳、漢傳、藏傳三大系統,暢談古老佛法智慧傳承對於現代社會的啟發與反思

2024年9月21日

國立成功大學文學院演講廳。

【主辦單位】成功大學中文系。

◆◆◆◆◆

【與談人1】天崧法師

簡介:印度臘克腦大學博士,慈恩法脈金山寺監院、馬來西亞慈修精舍住持。印度慈恩學校創始人暨主席。馬來西亞籍(印度裔),精通馬來文 、印度文、英文、中文、泰文。兼具南傳佛教、漢傳佛教、藏傳佛教傳承。佛學暨瑜珈博士,副修阿育吠陀 – 印度 BBAU (Babasaheb Bhimrao Ambedkar University, Lucknow, India)。學術專長:阿育吠陀理論與實作、瑜伽哲學理論與實作、印度哲學、佛教哲學。曾任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外事學系所、哲學研究所客座講師,講授 Application of Ayurveda in Daily Life。

◆◆◆◆◆

【與談人2】澤仁扎西堪布

簡介:澳大利亞慧輪佛學會 指導上師、榮松佛教頻道創辦人。24歲時獲三藏教授師佛學博士堪布之學位,為4位任職3年的堪布職務中最年輕一位。後來堪布前往印度宗薩佛學院擔任編輯,同時學習薩迦派教法。期間由達賴喇嘛尊者安排至台灣學習中文,並囑咐仁波切將藏傳佛法廣弘於華人世界。長年致力於母語藏文的創作,題材不限於宗教,更包含人文、社會各個領域。

藏文作品深受各方的喜愛。2016年定居澳洲悉尼,成立澳大利亞慧輪佛學會,歐洲愛爾蘭慧輪會等,全球各地弘揚佛法,並且《六祖壇經》、《道德經》(此翻譯由宗薩仁波切指定譯者)《達摩破相論》、《血脈論》、《悟性論》、《四行觀》(此四論由台灣國際藏傳佛教研究會聘請翻譯)、永嘉大師《證道歌》等中文著作翻譯成藏文。

◆◆◆◆◆

【主持人兼與談人3】嚴瑋泓教授

簡介: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博士,成功大學中文系專任教授,佛學學術研究領域著名學者。學術專長:中國佛教思想、中國哲學、佛教倫理學,對於中觀哲學並有廣泛且深入研究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